南少林一支梅拳:傳統武術之精髓揭秘

27 Nov, 2023 | Martial Arts

一支梅拳的起源

南少林一支梅拳是新加坡少林國術總會的優秀拳術套路之一,被所有會員廣泛練習。這個拳術套路的故事背後,是南少林一支梅拳的創始人高參禪師,他致力於傳承少林功夫,並在新加坡將其發揚光大。

據中國禪宗祖庭少林寺武術的歷史記載,《拳譜》中提到,一支梅拳源自明代嘉靖年間的少林寺。當時,倭寇經常侵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,朝廷多次派遣少林寺的武僧前去抵禦。然而,這些武僧中有些人因戰死或下肢受傷,無法返回少林寺,於是在當地建立了寺廟並傳授少林功夫。由於下肢傷殘,他們主要教授上肢技巧,而腿部技巧則較少,因此有了「南拳北腿」的說法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清代的和尚與賢徒淨仁、淨林等五僧移居南方,將少林武藝傳播至福建、廣州、海南、台灣、南越等地。歷經數世紀的傳承,原本源自嵩山的武藝在南方逐漸演變成了南派少林拳,並在武林界嶄露頭角,聲名遠揚,成為中國南部的武林代表。南洋的一支梅拳也屬於這一傳承。

釋高參禪師

一支梅拳的創始人高參大和尚在年幼時曾向少林拳師曹彪學習拳術,後來出家為僧,在多地拜師學藝,最終在光緒12年(公元1901年)來到新加坡,將正宗的少林功夫傳授給當地的學徒。高參禪師在多年的實戰經驗中不斷改進一支梅拳,使其更加完善。

1948年,高參禪師被任命為新加坡雙林寺的主持,並於1958年親自創立了南洋少林國術總會,擔任總教練,推廣一支梅拳。在他的努力下,有超過三千人學習了這種拳術。然而,由於長期的勞累,高參禪師於1960年5月16日圓寂。儘管如此,他的門徒們繼續傳承師傅的精神,刻苦訓練,使近萬名學徒都成為了武德高尚、武技卓越的高手,並在國際和國內武術比賽中屢次獲獎,彰顯了一支梅拳的威力,讓它成為東南亞乃至全球的知名武術。

一支梅拳的獨特特點

一支梅拳源自嵩山少林,經過南少林拳名家的長期刻苦修練,成為南洋少林弟子必學的基本拳套路,廣泛傳播至南洋地區,甚至遠至東南亞,為少林拳術的發展和少林功夫的弘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,在國際武壇史上留下了耀眼的一頁。

一支梅拳的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拳禪合一,深度精華

一支梅拳的套路中有八十七個招式,從起勢到結尾貫穿一條紅線,仿佛修禪的僧侶坐姿,特別以三角馬步為常見,類似於坐禪或冥想的姿勢,動作雖有移動,但幅度不大。拳術中的名稱和術語常帶有佛教元素,如羅漢、佛牌、老僧、拜佛等,這顯示了一支梅拳深受僧侶修行的影響,將禪修與拳術完美結合。

禪與拳的融合形成了具體的武術技巧,這種有形的力量難以對抗,需要強大的實力才能制勝。這種深度精華是一支梅拳的核心特點,拳招具有巧妙的氣功運用,每一招每一勢都有其獨特之處,節奏緊湊,攻守兼備,攻擊迅猛、精準、狠辣,防禦如同密不透風的城牆。只有精通這種拳術的人才能在百戰中屢次勝利,這正是氣功運用的巧妙結晶,也是一支梅拳深度精華的真實體現。

樸實剛健,剛柔相濟

一支梅拳如同嵩山少林,強調實戰,不講華而實,每一個招式都是為了勝過敵人而設計的。在一支梅拳的掌法和拳法中,強調的是剛,掌法出掌時常帶著滾滾之力,迅猛如雷,突顯了「剛」的特性,剛即有力,有力即能制勝。然而,即使強調剛,也同時包含著柔的成分,例如在回收掌拳時,內外旋腕的柔化動作,柔滑如處女般,流暢如浮雲,這種柔滑的技巧有助於儲存能量,使攻擊更加犀利,力量更加無敵。這就是”剛柔相濟”,每一個招式都融合了剛和柔,使得拳招變化豐富且技巧高超。

攻防兼備、實戰性強

一支梅拳不僅在套路結構上具有攻防兼備的特點,而且每一個招式都講究攻擊和防守的結合。每一招不僅瞄準對方的要害部位進行猛烈攻擊,同時也嚴密防範對手的反擊或暗招,以確保「既攻對方要害,又能防對方反擊」。例如,套路中的「連環掌」和「三衝拳」等招式都展示了攻防兼備的特性,一掌或一拳攻擊對方要害,同時另一掌或拳用於腰部或腹側的防守,以應對對方的進攻。這種綜合的戰術使一支梅拳在實戰中非常強大。

步法獨特,拳打方圓

一支梅拳在步法方面有其獨特之處,步法簡單而精湛,具有隨機變化的特點,重在守勢,並善於誘敵、乘機進攻。常見的步法包括馬步、三角步和弓步,其中馬步應用最為頻繁。這種步法的優點在於其穩定性,宛如堅固的山石,在面對強大的攻擊時不易被擊垮,同時也能保持平衡,不易被敵人攻占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這種步法通過不斷守勢誘使對方犯錯,然後乘機進行攻擊,這是一支梅拳在實戰中的優勢之一。總的來說,一支梅拳不僅拳法堅實,而且步法獨特,攻守兼備,實戰性極強,被譽為「一支梅拳打方圓」,展現了其強大的實戰能力。

一支梅拳的宗師 – 高參大和尚

高參大和尚(法名高參,俗名林亞鴻,綽號飛天豹)是一支梅拳的創始人和宗師,生於1886年,出生於中國福建省惠安縣。他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僧人和武術高手,對一支梅拳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
高參大和尚自幼深具善良之心,立志濟世助人,並認識到要濟世必須具備武藝。於是,他在十三歲時告別雙親,前往南少林,拜師學習少林五祖拳和羅漢拳等武術,師從一等鏢師曹彪大師。經過三年的苦練,他掌握了優秀的武術技巧。

隨後,高參大和尚離開中國,來到新加坡,並在各地謀生,但他始終未忘武藝和濟世之志。1903年,為了追隨兄長,他返回中國,加入福建清與寺並剃度為僧,師從行亮和尚學習佛法,並獲得法名高參。

自1905年至1941年,高參大和尚遊歷了中國和東南亞的名山古剎,結交了摯友,拜訪了許多武林高手,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武術知識,還傳授了武藝給眾多門徒。他的武藝和佛法修行在這段期間不斷融合和提升。

1948年,高參大和尚應邀來到新加坡雙林寺擔任主持,並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恢復殿宇,弘揚少林武術,並普度眾生,獲得南洋僧俗百萬大眾的尊敬。他於1954年被擢升為方丈,同年創辦了新加坡少華山國術健身社,為少林武術在南洋地區的傳播和推廣作出了卓越貢獻。

1955年,高參大和尚飄洋過海,到達馬來西亞,創辦了檳城雙慶寺及檳城少林國術健身社,進一步擴展了少林武術的影響力。為了增強南洋少林門人的團結和凝聚力,他於1958年創立了「南洋少林國術總會」,出任總教練,傳授正宗少林武功,並在健康和體魄鍛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
高參大和尚不僅是一位武術高手,還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。他在醫學方面有深入的研究,特別是骨傷科。他經常犧牲個人利益,為民眾提供醫療幫助,廣泛普濟眾生。

高參大和尚以崇高的品德、卓越的武藝、高明的醫術和廣博的法學而聞名。他的一生都致力於濟世助人,為南洋地區的僧俗和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。他於1960年5月16日圓寂,但他的精神和影響力將永遠流傳下去,為後人所敬仰。

一支梅拳的基本功法

手型和練法

一支梅拳以多種手型展現其獨特風采,其中包括柳葉掌、五花瓣掌、虎爪和四平拳等四種。

柳葉掌

掌型 – 柳葉掌是最常見的手型之一,它的特點是將食指、中指、次指和小指併攏,伸直,而拇指則內扣,形如優美的柳葉。

用法 – 柳葉掌主要用於前劈、後撩、左掠、右掠以及向上雲旋等招式,還包括對對手喉嚨的快速搶攻。

練法 – 宗師高參法師強調拳術的練習應從掌法開始。練掌法的精妙之處在於硬、利、變。硬表示堅韌如鋼,利表示鋒利如刀,變表示變化快如閃電。練習掌法的方法包括對木人、床板、石板和牆等物體進行拳擊練習,每日進行多次,每次約150~300次。另外,練習掌法還包括提高拳速和反應的快速動作,以及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變的技巧練習。

五花瓣掌

手型 – 五花瓣掌的手型是指將五指分開,彎曲向內,形成類似五朵花瓣的形狀。

用法 – 五花瓣掌主要用於抓取對手的手臂、頭髮、耳朵、衣帶以及武器等部位。

練法 – 練習五花瓣掌包括加強手部的抓力、拉力和抓取速度。日常生活中,可以隨時進行手部肌肉的訓練,例如握住石球、鐵球或玉球,然後用力抓緊。練習時要追求抓取速度的提高,越快越好。

虎爪

手型 – 虎爪手型的特點是五指稍微分開,並且食指和中指的關節內屈,拇指微屈向腕部,整個手部形成虎爪的形狀。

用法 – 虎爪手型在一支梅拳中通常是用於突然變化或出其不意的攻擊,具有驚人的抓擊效果。

練法 – 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通過屈指和拉伸手部肌肉來練習虎爪手型。這種練習可以在拳術訓練時進行,以確保在需要時能夠靈活地使用虎爪手型。

四平拳

拳型 – 四平拳是一支梅拳中最常見的手型之一。它的特點是將中指、食指、無名指和小指的指尖過掌心,貼近腕部,然後拇指內屈,壓在中指和食指的骨節下,五指握成拳頭。

用法 – 四平拳的主要應用包括剪、砸、衝、揣、撩、崩等技巧,可用於攻擊和防守。

練法 – 練習四平拳時,可以從弓步衝拳開始,進行陽出陰進的訓練,反覆演練,以提高拳速和力量。另外,還可以練習撩拳(斜向左或右的撩擊),以及劈掌(對硬物進行由上向下的劈擊),每日進行多次,漸增次數和速度,約半年後可以達到嫻熟的程度。

步型和練法

一支梅拳以簡潔而實用的步法聞名,主要包括馬步、三角馬步、弓步和虛步,其中馬步和三角馬步最為常用。

馬步 (馬步樁)

步型 – 在馬步樁中,雙腳自然張開,與肩同寬。前腳稍微屈膝,腳尖朝前,膝蓋微微向前推出,保持挺胸塌腰的站姿,雙臂下垂,可以抱拳或將雙掌放在膝蓋上,視線前方。

用法 – 馬步樁的訓練有助於強化雙腿的支撐力,保持身體平衡,同時為前進、向左或向右的攻守姿勢提供穩定基礎。這種訓練使你站得如釘如樁,穩固如泰山。

練法 – 建議在清晨或晚上的寧靜時刻進行馬步樁的練習。初學者可以每次站立10-15分鐘,持續練習三個月,然後逐漸增加每次練習的時間,最終達到30分鐘至1小時。完成此階段後,可以開始練習馬步衝拳或其他攻擊技巧。

三角馬步

步型 – 三角馬步的形態類似馬步,但有一個重要不同之處,即身體稍微側向左或右,形成一個三角形,因此被稱為三角馬步。

用法 – 三角馬步通常用於應對側方或後方的攻擊。例如,如果你處於馬步,而對手突然從左側發起攻擊,你可以輕鬆轉動身體,變為左三角馬步,以應對對手的攻擊。

練法 – 以馬步為基礎,逐漸練習將上半身轉向左或右,形成左或右三角馬步,然後進行相應的攻擊技巧,如衝拳或推掌。通過反覆練習,你將能夠靈活地應對攻擊,無論是前進還是迎擊身後的攻擊。

弓步

步型 – 弓步的特點是一腳前踏,一腳後踏,腳尖著地,前腳屈膝,後腳伸直,形成弓的形狀,上半身稍微向前傾斜。

用法 – 弓步可分為左弓步和右弓步,常用於前進攻擊對方的要害部位。

練法 – 建議在早晨或進食後練習弓步,先確保步型的準確性,然後可以搭配衝拳或推掌等技巧。你還可以練習將身體轉向左或右,轉換為左或右弓步,以應對不同的情況。通過這種練習,你將能夠靈活地前進攻擊對手,並應對身後的威脅。

虛步

步型 – 虛步是一種過渡性步法,其中一條腿的腳掌完全著地,而另一條腿的腳跟被提起,腳尖點地,身體重心放在著地的那條腿上,雙腿微微彎曲。

用法 – 虛步的使用取決於與對手的互動情況,可以根據攻防需求快速調整步伐,前進或後退。

練法 – 在日常步行或散步時,可以隨時停下來練習虛步,反覆練習以提高身體的穩定性。當你的身體變得穩固時,可以開始練習虛步衝拳、推掌、撩打等技巧,以應對不同的戰鬥情境。

身法和眼法

身法

一支梅拳的身法雖然看似簡單,但卻蘊含深奧的技巧。身法主要包括轉身和正身兩種形式。轉身是以雙腳為軸,上半身在瞬間轉動,可以是90度、180度,甚至更多的度數,也有微妙的45度轉身。這種轉身要求迅速而柔軟,柔中帶剛,剛中顯現虎勁,虎勁的表現在於身體的抖動和肩膀的擺動,帶有撞碎鐵門的氣勢。

正身是起勢時的基本身型,面對對手時的正面身型。在正身時,身體姿勢應保持正確,要活潑靈活,能夠根據招式變化,收招歸正。這要求觀察對手的動作,隨時做出適應性的反應,展現出佛門士身的威嚴。

眼法

一支梅拳極為重視眼法,嵩山少林拳有諺語說「眼為人之燈,腦之察,人之探」,這句話足以說明眼法的重要性。眼法包括注明法、暗法、實法、暴法、瞑法、波法和眯法等多種技巧,每一招每一勢都貫注著眼法的精髓。師傅嚴格要求學習者要做到眼快手快,眼觀敵招,能夠靈活應變,這樣才能無往不勝。

練習眼功不僅要在白天能夠精確地觀察對手,制敵於拳下,還需要在黑夜中出拳擊中目標。為此,需要平日刻苦練習眼功,最好的方式是制作一個木人,標示出要害穴位,然後在安靜的練功場地每日進行面對木人出拳(或掌)的訓練。這樣的訓練需要每天進行三至五次,每次100至300次出拳。當眼功成熟時,可以嘗試閉目擊打木人,如果在黑暗中能夠精確出招擊中要害,那麼你的眼功就算是成功了。

足法和腿法

一支梅拳的足法和腿法雖然簡單,但卻極為精妙。足法主要以飛腳為主要技巧,在關鍵時刻使用飛腳撩踢對方的要害部位,如陰部或下肢脛部,以制敵。腿法則主要包括前掃腿和後掃腿,用於伸腿前進或向後掃擊對方,旨在打倒對手或制住對方的下肢。

總之,一支梅拳在套路中的手、足、身、眼、步法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深度,儘管看似簡單,卻包含著極高的技巧要求。這種傳統武術不僅為弘揚少林功夫,增強體質,還促進了文化交流,對於維護傳統武術的傳承有著重要的貢獻。

一支梅拳的博大精深

在本文中,我們深入探討了一支梅拳的基本功法,包括手型、步型、身法、眼法、足法和腿法。儘管這些技巧看似簡單,但背後卻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武術智慧和傳統價值觀。

一支梅拳不僅是一門武術,更是一種生活哲學。它要求學習者保持身心的平衡,靈活應變,並具備威嚴的氣質。正身、轉身、眼法、足法等技巧都是經過反复修練和精雕細琢的,目的是使武術達到巔峰狀態。

儘管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傳統武術逐漸式微,但一支梅拳作為中國武術的代表之一,仍然在南洋地區保持著廣泛的影響力。它不僅為弘揚少林功夫,增強體質,還促進了文化交流,為我們傳遞著千百年的智慧和價值觀。

總之,一支梅拳是一門充滿智慧和藝術性的武術,它的價值遠不僅僅是在搏鬥中體現,更體現在生活的各個層面。希望我們可以繼續珍惜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,讓一支梅拳的精髓繼續照亮未來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