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人武術在歐美名之屬中國功夫,其實功夫兩字不僅用在武術方面,但以訛傳訛亦習以為常。 華人武術範圍不小,除各種拳術與器械外,尚有內功、外功、軟功、硬功、輕功、氣功與神功等; 同時武術亦包含道功與禪功,因吞咽、吐納、導引、練氣與符咒皆與釋、道兩教息息相通。
蓋時代與環境不同,加以練功之不易,很多華人武術中精巧奇特的「功夫」已少人肯去探究,再過些時日,相信能留下者只一些武術名堂而已,真正的技藝就會跟隨歲月消逝於無蹤。
正如有綽號「東南亞鐵掌」之稱的郭逢春師傅說,現今的人士習武與以前大不相同,可能因為時代與生活的環境不同,大多數的習武者都缺乏恆心與毅力,追求身心舒適,不肯吃苦,學不足數月就不願繼續下去。 功夫是否有成則需要靠個人的鍛煉程度,一分的功就需要付出一分的力,絕不能取巧與偷工減力。
他說就因為華人武術普通的拳腳功夫,一般青年都難下決心來學習,何況一些深奧難學的絕技,雖有師傅肯傅授,但亦難找尋肯學的門徒;更可悲者有些青年學了數年後,就以為本身的功夫了得,不繼續自我作深一步的努力。 當一旦與人比試而技不如人時,就謂華人武術不濟事。 如此自不量力亦不自我檢點,夫復何言?
郭逢春師傅十三歲時就在家鄉練武,十九歲時單身南來星洲,拜雙林寺主持釋高參為師苦學嵩山少林拳十多年,藝成後,在馬新一帶設館授徒。
據郭師傅說,釋高參法師武藝超凡,雲游南洋各地。 後來在雙林寺擇徒授武,發揚華人武術。 他記得他拜師時是依古禮下跪發誓,依正少林規矩,其中包括尊師重道,孝悌為先,不准姦淫邪盜,不准公報私仇,不准唆弄是非,不准酗酒滋事,不准恃武凌人;需要抑強扶弱,救世濟人,仗義疏財,見義勇為等等。 少林寺敬規森嚴,不管出家或俗家弟子,學藝皆得要發誓守規。
在雙林寺中釋高參法師除教授少林拳外,對於刀、槍、劍、戟、鐺、棍、銅叉、鋼鈀、鐧、鞭、槍、月斧、鉤鐮、龍爪、李公拐、藤牌、弓、箭十八般武器亦肯傅授,另外尚傅授出家人的方便鏟,禪杖等功夫。
但郭師傅說,在最初進入雙林寺的三年中,只學了一套一枝梅、單棍與單刀。 因為釋高參師傅在最初的兩三年中,著重門人打好基礎,絕不濫教,因為練武根基不好,以後進展則緩慢。 目前有不少青年到武館習武,志在貪多,惟本身不能消化,更不能融會貫通,結果得不償失,一無是處。
他說,過了第三年,他的師傅竟在一個月內就教了他另外三套拳術。 在套拳方面他學過猴拳、白鶴拳、鷹爪、伏虎拳、羅漢拳、八卦拳、梅花拳、十八銅人拳、黏掌翻身等等。 他說在中國時,他曾跟隨過劉平山學過五祖拳,單學走馬步就花了四十日的時間。 如果目前他以這種方法教拳學員扎馬四十日,他相信幾日後學員就走光。 所以他說現在的青年人留武與以前大不相同,所以教法亦要因人而施。
他認為華人武術中馬步是很重要的,對於上、中、下三盤與翻身進退皆有密切的關係,倘馬步根基穩,與對方搭橋時,根本不須逃走,僅須利用馬步進退或閃避,已經方便有餘。 他說一名馬步穩橋手硬的武師,當與對方講手時,根本對方就沒有機會能擊中其身,因為對方沒有辨法貼身就沒有機會擊中,所以馬步需要穩健靈活。
華人武術中每一種兵器皆有它的獨特的妙用,他認為齊眉棍與扁擔也很實用,雖然扁擔招數僅數下,但需要花四十日的時間才能使用純熟,禪杖與大關刀雖然笨重與不實用,但如教練有成,以棍當禪杖或大刀使用,其威力更強。
郭師傅雖年遇五十,但他苦練雙掌已有三十年,所以掌力甚具威力。 在過去他多次表演精彩的掌功,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 他能以掌劈破雲石台,亦能以掌碎磚破椰子,更能將五時的鐵釘用掌打入木板內。 他以手掌夾在四塊石磚中,上以十磅錘擊打,上下四塊石磚粉碎,但他的手掌若無其事並無損傷。
他說他從小就練鐵沙掌。 他練鐵沙掌的方法,首先以手插白豆約一年,然後再插沙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藥水洗手,除用插之外,尚頻頻用掌與掌背拍沙,恃之以恆,經過長時間的專心苦練,則能練成鐵沙掌。 功成後磚石亦能劈破,如面部被其掌摑則會傷重流血。 郭師傅不僅手力硬,而虎口的肌肉亦堅硬非常,練鐵沙掌者使用鳳眼拳或麻瘋手向對方身部插去,擊中必內傷。
釋高參跌坐時,臀部高離蒲團六吋,僅雙腳邊緣貼地,這種功力並非一般人所能步其後麈。 郭師傅說,雙林寺雖然有教授門徒學輕功,在瓦面上試腳力,但他本人對輕功這門並未下過苦功,但練習方法卻了解,目前他的武館也有練輕功的包腳踏鉛片。 輕功需要下決心苦學,沒有學員有興趣。
在武術中所謂飛簷走壁、草上飛、水上飛、飛騰術、提縱術、超越術等都屬於輕功之類,注重提氣,練神與舉重,經過多年的苦修才能有此成就,所以輕功術少人問津。
郭師傅不但苦練掌功,同時亦化了不少時間練鐵布衫。 鐵布衫在硬功中僅次於金鐘罩,後者功成時刀槍不入,力大非常,分練氣與練筋,除身上罩門外,其他部位難傷其身; 但鐵布衫功效較為遜色,重要穴門不能任打。 郭師傅就初學鐵布衫,最好用中國的白色筷子,因為這種筷子擊打身上不會傷身,在首六個月,用一束筷子遍身擊打,然後用藥油洗身,在未過四小時後不可沖涼,漸漸改用鐵子或石子周身排打,進一步利用鐵鎚擊打,練習時注重吐納運氣。
談到吐納運氣,郭師傅也從釋高參法師中學過氣功。 他所學的氣功有站,坐各種方法,使氣之蓄斂放收、宰之以心,運之以神,行之以意。 當跌坐時需要斂氣於丹田,然後綿綿而調息,需要冥心絕欲,使內氣能任督兩脈相通。 但他說倘平日勤於練拳腳則無形中會增強氣功。 練氣功者腹部挨受得打,需要長時間鍛煉。
年前在本地拍攝一部「紙老虎」的電影,郭師傅有十多名門徒被聘作臨時武打演員。 每名門徒皆有數千元入息,這是他們習武的意外收入。
他說,練武者注重吞、吐、浮、沉。 搏擊時需要眼明手快,對方起手,本身就要起腳,速度是很重要的。 學武術熟能生巧,應了解功、化、柔、剛、術。 學習時應順乎其自然,要善於借力打力。
在數年前他曾回返福建一遊,他說泉州開元寺是練武很有名的地方。 他的恩師亦出身自開元寺。 現在的開元寺尚有十三名武藝高超的高僧。 福建雜技團的人員就在這個地方學習,外人不易深入寺內參觀。 該寺的和尚都有高中程度學識,寺內置有不少少林學武設備,包括有十八羅漢房等。
中國在近代依然注重武術的發揚,但年前在中國搏擊賽中因發生命案,所以已取消搏擊此賽,只有武術表演與套拳對拆。 但臺灣卻經常舉辦全國性或世界性的搏擊擂臺賽。 華人武術因為沒有有系統的發揚與教導,加以社會發展日新月異,生活環境已今時不同往日,一些特殊又難學的武技,倘不善於保留傅授,相信不須多時日,就自然淘汰,僅成為武學歷史名詞而巳!
本文出自武林名師專訪集 黃煜玲編著(1979年2月出版)